英语高能高分·就上新航道
培养国际化人才:家庭教育的作为
出版信息
书名:培养国际化人才:家庭教育的作为
ISBN编号: 978-7-5012-5765-2
作者: 胡敏等主编
定价: 36 元
开本:16 开
页数: 192 页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7-31
电商购买平台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2018、2017、2016三届“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34位中外嘉宾们的发言。

这是三届激情与智慧的盛会,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世界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国际榜样,和北京四中、北京一零一、北京汇文等知名中学的校长们,切实围绕中国低龄留学家庭的实际问题与需求,探索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


作者介绍

胡敏: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和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

陈采霞: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曾任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著有《幸福就是一起成长:麻省理工金融小子养育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学敏: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内容介绍

1.      中西方教育大咖云集:

·家庭教育导师:朱永新、孙云晓、杨咏梅、陈采霞等

·国际教育导师:张力、尹后庆、胡敏、刘京秋、滕珺、高益民等

·“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

·哈佛大学招生官Jon Mills、Sally Champagne

·基础教育导师:吴颖慧、陈维嘉、田敏、熊永昌、牟成梅等

·人工智能导师:边玉芳、王光宇、刘泽华等

……

 

2.      聚焦最前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

·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

·如何培养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

·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的学习应该是什么样?

 

3.      国际榜样现身说法:他们中,既有勇敢的战地记者、华盛顿外交记者冉维,也有牛津大学的双料奖学金获得者张哲、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发言的位中国留学生何江等。

 

4.      校长视角:来自北京四中、北京一零一、北京汇文等知名中学的校长,深入探讨学校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家校怎样合作更有效。

 

中国式家庭如何与国际接轨:家庭教育与国际教育导师联手,为家长们支招。


目录

大咖观点
科学是新家庭教育的罗盘(朱永新) 3 
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社会的能力?(尹后庆) 8 
从当前到未来的教育与学习,多维度的挑战和机遇(张力) 13 
不要怀着赌一把的心理把孩子送出国留学(孙云晓) 18 
播种梦想,培养自信有主见的国际化领袖(胡敏) 21 


全球胜任力
教育孩子,不为过去,而为将来(Andreas Schleicher) 27 
我们的下一代毫无选择地被国际化了(滕珺) 32 
哈佛大学青睐什么样的学生?(Jon Mills) 36 
好奇心真的会害死猫吗?(Sally Champagne) 41
美国中小学生这样进行项目式学习(刘京秋) 47 
包容与合作:开启未来人生之门的两把钥匙(谷贤林) 52 
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胡敏) 59 


核心素养
批判性思维
终身学习力的两个核心支柱:开放的心胸、批判性思维(高益民) 67 
文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为——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John J.Liu) 71 
阅读素养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朱燕) 76 
阅读是一种奇迹(Thomas Hayton) 79 
财经素养
怎么跟孩子谈钱?(苏凇) 84 
财经素养是一种行为素养(张红川) 88


人工智能与学习
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学习和选择?(边玉芳) 95 
人工智能开启全新的教育世界(吴颖惠) 100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的学习(王光宇) 103 


国际榜样
做顶尖国际人才需要具备“三种力”(冉维) 109 
走向世界需要一颗勇敢的心(张哲) 112 
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不同的世界(何江) 116 
父母这样培养我的“好奇力”(刘泽华) 121 


校长视角
尖子生不是“补”出来的,缺乏“自我思考”乃家庭教育之失(陈维嘉) 127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六大支柱(田敏) 131 
描绘面向未来的教育蓝图(熊永昌) 137
“人生远足”课让讲台无界(牟成梅) 141 
他们留学归来,却好像没出过国(林敏) 145 


中国式家庭如何与国际接轨
培养国际化人才,家长须理解中外家庭教育的五点不同(陈采霞) 153 
拿掉中国家长脸上的那张帕子(杨咏梅) 157 
国际化人才的竞争其实是家庭教育的竞争(廖厚才) 161 
中国家长话语权很小,金钱是他们最大的可支配资源(孙献涛) 165 
21世纪国际人才须具备的四种核心素养,家庭教育如何对接?(罗德宏) 167 
做终身学习者,培养孩子的国际人才核心素养(胡敏) 171 

 

附录:向日葵国际教育论坛